她那么厉害
我肯定竞争不过她,算了
作者 | 盖立峰
孩子升入四年级之后,我发现她的话题总是围绕着班里成绩最好的那几个孩子。
有时候,她会说:
妈妈,XX的语文居然考了95分,也太厉害了!她是怎么做到的?
又有些时候她会无力地向我诉苦:
她怎么那么厉害,我肯定竞争不过她,算了。
我意识到这是孩子的竞争意识开始萌芽了。
一开始,我还是以鼓励为主的:“加油,宝贝,只要我们努力,一定可以!”后来我发现这样的鼓励有些无力,我又引导孩子:“咱们不跟他们比,咱只跟自己比,每次有一点进步,就是最棒的!”再后来我发现,这些“自我安慰”好像已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迷失了方向。
那么,面对孩子日渐萌生的竞争意识,我们该如何引导,让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对其成长起到良性作用呢?
01
淡化“竞争意识”,增强“内驱力”
从孩子出生后,竞争的影子就无处不在:
她家宝宝五个月就会喊妈妈了,我家宝宝六个月了还只会哼哼。
人家的孩子幼儿园已经认识了一千个汉字,我的孩子拼音还没学全。
班里XX同学次次都上优秀榜,我的孩子老在中下游徘徊。
… …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有意无意的一次次对比,都会在孩子心里埋下“比”的种子,这就是“竞争意识”的雏形。随着孩子日渐长大,未经引导的不良的“竞争意识”就会萌芽苏醒,带来各种各样的后果,如:
①生活在优秀者的阴影中,始终缺乏自信心,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②长期受到“竞争训练”的孩子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会遇到困难,不会与人合作,甚至会因为担心别人学会了把自己比下去而拒绝合作。
③更有甚者,还会因为竞争而产生嫉妒、憎恨等情绪,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基于此,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首先能做到的就是淡化自己的竞争意识,别将自己的焦虑感和虚荣心强加在孩子的身上,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
当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
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TA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02
合理利用“竞争意识”,助力孩子成长
人生在世,不能不面对竞争,无视竞争并不能避免竞争,上文中提到了不良竞争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良性的竞争则会助力孩子的成长。
当孩子处于四五年级“竞争意识”初步呈现的时间段,父母如果能借机加以合理利用,就能帮孩子找到“突破口”,实现逆袭。
01
竞争中寻找“榜样力量”
现在在很多班级里都有老师会开展“找对手”的活动,在学期一开始,让孩子找一个自己认为是“对手”的同学,形成竞争关系,在学习生活中“比赶超”,学期末再看自己是否超越了对手。
孩子选竞争对手时,无形中就是在选自己心中的“榜样”。父母可以在孩子选定“对手”之后,与孩子一起分析“对手”的优势在哪里,TA是如何去做,哪里做得好,哪里做的不足?
我们可以让孩子观察和推演竞争的过程,然后在竞争中体验自己的心态和成长过程,观察他人的表现,找到自己应对竞争的策略,用竞争来锻炼自己的心态掌控力和应变能力。在一次次的对比、分析、学习、吸取中,弱化了竞争,提升了自己。这就是良性竞争带给孩子的好处。
02
竞争中培养“抗挫能力”
是竞争就会有输赢,让孩子敢面对“输”,也是竞争中必经的一课。有一部十几年前的老动画《小明和王猫》,虽然这是一部儿童动画,但其背后的教育意义和成人化的思想依然堪称经典,动画中描述的儿童状况和提出的社会问题,直到现在依然适用。
小明是一个成绩平平、家境平平的孩子,偶然的一次演讲比赛,因为他懂得“说人话”赢过了每次都考全班第一的张伟。
张伟闷闷不乐,甚至自己偷偷躲在房间里流眼泪:“我没拿到第一,班上的同学都会瞧不起我,老师也会不喜欢我。如果我不是第一了,那和其他那些普通同学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这样的孩子很多:争强好胜,在任何事上都不肯输,考99分就要哭一场,写作业一个字写不好,要反反复复擦,把本子擦破了还不甘心……
那这种时候,张伟的爸爸是怎么做的呢?
某天,一个商城举办了一个方程式赛车比赛,张伟得知小明同样参赛后,也要报名参赛,他想超过小明重夺第一。张伟的爸爸找到了小明家长,希望小明这次也能赢过自己的孩子。
小明的爸爸疑惑不解,都想自己家的孩子赢,你怎么想自己的孩子输呢?
张伟的爸爸这样解释:
你我这个年龄的人都知道,没有人能事事都是第一,有些事情还可能很不公平。如果张伟事事顺利,总觉得自己不是“普通人”,那有一天他走向社会,发现自己不可能事事拔尖时,他会承受不了的。
我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实面对生活。张伟太在乎名次了,我怕他时间长了会变成一个心胸狭窄的井底之蛙。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认真准备后,小明和张伟在赛场上狭路相逢。小明在得利的情况下抛弃了别人提供给他的优秀方案,用自己的思考赢得了胜利。
而张伟也在爸爸的开导下在比赛中,看出到了小明的长处,接纳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那张伟现在还想拿第一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也知道了,比起事事拿第一,在自己不足的地方获得进步,才是更重要的。比起“赢”,张伟的爸爸教给孩子的“输”似乎更有价值。
我们让孩子参与竞争,但目的不是证明比别人强,而是测试自己成长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升。只有让孩子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才能让孩子获得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享受前进中的快乐。
做家长不易,做一个爱思考的智慧家长更是难上加难。且行且修,盖老师愿与你一路同行!
成长袋
“我们让孩子参与竞争,但目的不是证明比别人强,而是测试自己成长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升”,道出了竞争的一个积极作用:竞争促进取。
然而,每个人的天赋、环境、兴趣差异巨大,成果输出(成绩等)也是千差万别,不适当的竞争和对比,可能导致个体妄自菲薄或自视过高、患得患失……如何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
首先,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就很重要了。合适的“参考系”,一种指的是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当的个体进行比较,这个不难理解并且人们天然会选取这样的对象进行参照,极少数会选择悬殊的参照对手,则应予以调整。
另一种,往往被家长和老师忽略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是对个体所在群体的能力评估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看孩子在群体中的排名与位次,可以进步的空间等。如果是身高体重、历年高考成绩等,往往国家统计局和相关部门会提供常模供参考比较,主要看几个数值:
1)中位数——排名50%的能力水平/分数是多少
2)区分度——统计学上用这个来看群体的分布集中程度,如果觉得不太理解或者这个数据不可得。只要去看群体中排名前25%、10%、末位25%、末位10%的分值等。而对于个体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是去了解个体处于哪一个分数段,要提升一个分数段可能需要超越多少人。如果只以个体作为参照系来比较,不太能够科学地掌握孩子的状况,对于提升方向可能不太直接有效
另一方面,竞争的个体之间也难免会出现敌意,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
阳光启程,教育立本
看更多育儿好文
做有未来视野的父母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阳光家长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