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言不合就发脾气
为哪般?
作者 | 陈贵珍
孩子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常常被家长认为孩子是在无理取闹,或者被扣上“臭脾气”的帽子,其实他们真够冤枉的。试想,好端端的谁会莫名发脾气呢?
曾经天真可爱孩子,一次次地向我们家长发出心灵交响曲,遗憾的是都被我们家长屏蔽了。 孩子一言不合就发脾气,不是孩子在无理取闹,也不是孩子脾气差,而是孩子心灵之杯的不良情绪已经堆积得太满了,满得甚至已容不下一句话。他们通过发脾气,使不良的情绪得到充分地宣泄,从而使身心恢复到常态。 孩子心灵之杯是怎么装满不良情绪的呀? 一 感受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 一般来说,孩子只有觉得对方能真正尊重和关注TA时,才能听得进对方的话。如果父母在听了孩子的诉说时,能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其中的要点,并TA交流,孩子会觉得父母一直在认真倾听,对TA是尊重和理解的。 其实,有些时候我们跟孩子沟通交流,并不需要我们自己说什么,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孩子就觉得很满足了。
有一位妈妈,平时很喜欢对孩子说教。一次,妈妈由于牙齿疼不能说话,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讨厌数学老师!再也不想上数学课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她因为牙齿疼不能讲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发泄不满的情绪。 气愤的儿子蜷伏在妈妈身边,伤心地说:“妈妈,今天我数学合并同类项弄错了,老师点名批评我,我感觉全班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因为牙疼无法说话,只是搂着儿子静静地听他诉说。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里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打球了,其他同学还等着我呢。谢谢妈妈!这是你第一次聆听我的倾诉,但是明天的数学课,我还是没有办法逃避的啦。” 这位妈妈没想到,自己的牙疼不能说话反而给了儿子一个倾诉的机会。她恍然大悟,其实有时候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太多的忠告,他受了委屈,需要的只是有人听他倾诉。
沉默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一个奥秘,也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的奥秘。但我们很多父母就喜欢打断孩子的话:
你听我说…… 或者直接训斥孩子: 你怎么可以这样…… 孩子脆弱的自尊心就这样一次次遭到无情的摧残,原本向父母敞开的心扉慢慢地开始关闭了,久而久之,实行自我全封闭。孩子心灵之杯一旦自我全封闭,就装不进家长和老师的话,往往一言不合就发脾气。 二 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如果孩子向父母敞开心扉,倾诉TA内心的想法,父母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并关注孩子的情绪,满足TA的心理需求。只有在父母被孩子视为公平、可靠的盟友的情况下,孩子才会诉说情愫。
孩子因为获奖而高兴,向父母诉说的目的,就是想让父母与TA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是想得到肯定和表扬。但很多父母常常泼给孩子的是:这点小成绩算得了什么,不要骄傲之类的冷水话。 孩子因为考试不及格而悲伤,目的是想让父母与TA一同面对困境,心理需求是想得到安慰和鼓励,而我们的孩子常常得到的是父母的责备和叹息:“你是怎么搞的呀?考出这么差的分数?” 孩子因为被同学冤枉而受到委屈,心理需求是想得到安抚,但很多时候孩子得到的是父母的不屑一顾,“没多大个事……” 长此以往,孩子失望了,无语了,觉得什么事情对父母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将心里话埋在心里。久而久之,心灵之杯堆满了各种情绪,随时可能爆发,一言不合就成了发脾气的导火索。 三 不满情绪得不到发泄
一般来说小学生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时不时地发点“小脾气”是常见的事情,只要不是太过火,不需要特别地加以“控制”。 父母采取视而不见的冷处理办法,孩子的脾气可能很快就烟消云散,正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给机会让孩子把心灵之杯的不良情绪清空。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发脾气并没有什么好处,其脾气可能就会越来越小,最后也许就很少发脾气了。 有时候,孩子还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发泄不满情绪,如激烈的运动,或到户外去对着天空大喊大叫,甚至大哭一场等方式来表达内心强烈的不满情绪,通过合理的发泄,孩子的情绪会渐渐平静下来。这些发泄对自己、对别人均无多大害处。父母要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机会。 但有时孩子的情绪发泄方式难免会有偏差,如果发生对己对人都不利的现象,或者孩子长时间情绪不好,父母应介入进行干预。否则,孩子不满情绪长时间找不到发泄和化解的渠道,心灵之杯可能随时会爆炸,甚至都不用一言不合! 当孩子被父母贴“坏脾气的小孩”的标签时,对于孩子来说是莫大的冤枉。孩子是敏感的,他们天真可爱的心灵需要父母用心去呵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随时随地观察、分析孩子的情绪,多一份聆听,多一份关爱,顺应孩子的特点,给孩子创设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家庭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
成长袋 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通俗的讲,就是我们在面对挫折或冲突时,习惯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进行自我保护,缓解心理压力。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① 否认: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例如,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 ② 隔离: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例如,小孩子怕打针,家长可以把打针说成是做游戏来隔离“打针=害怕”的感觉。 ③ 压抑: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这都是压抑的结果。 ④ 反向形成:利用一种相反的行为来压抑内心的冲动。例如,小孩子爱吃糖,但被告诫吃糖会蛀牙,且不为妈妈所喜欢的孩子,每每与妈妈逛超市,总指着糖果对妈妈说:“不可以吃糖,吃糖会蛀牙,妈妈不喜欢。” ⑤ 合理化: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例如。小孩子考试没考好,对家长说是因为这次考试题目超纲,自己没考好也在合理范围内。 ⑥ 升华: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或攻击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例如:有打人冲动的人,借锻炼拳击或摔跤等方式来满足。 ⑦ 幽默:通过幽默的方式去应对挫折,使自己内心更容易接受。例如,孩子考了55分没及格,开玩笑自嘲“还好还好,四舍五入就及格啦”。 ⑧ 补偿:当个体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成时,改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其焦虑,建立其自尊心,称为补偿。例如,一个得不到正向注意与关怀的孩子,发展负面的行为以获得他人的注意。 阳光启程,教育立本 看更多育儿好文 做有未来视野的父母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阳光家长在线 “阳光家长在线”小程序 -- 育儿烦恼,一扫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