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河南9岁男生一提上学就发烧
///
一到上学的时间就感冒发烧,请假不去学校,念书时多少人起过这样的小心思?孩子装生病不去上学,又在多少家庭发生过?
当然,孩子为逃避上学装生病常有,但有的病在大人、医生的眼皮子底下可不是想装就装出来的,比如......
在河南商丘,有一位9岁的小男生,一提上学就发烧39、40度。
这位名叫轩轩的男生,正上小学三年级,当爷爷奶奶或是父母一提到让他上学,轩轩就会发高烧,甚至会高烧到将近40℃,一说不上学就退下去了。这很叫家里人疑惑,同时更多的还有担心。
好几次发烧到这么高,家长带轩轩到儿童医院做检查,能查的都查了,后面甚至做了骨髓穿刺,CT检查,什么毛病都没有发现。
这孩子怎么了?
父母家人更急了,后来听医生建议去看了心理门诊......
经过青少年心理科大夫一番了解诊断,表示轩轩的症状为“轻度抑郁”,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
原来他不是身体健康的疾病,而是“心灵发烧”了。
这种一上学就“心灵发烧”的远非个例......
为什么会这样
来听听咨询师的解读?
在心理学上,当我们有一些想法话语、压力情绪没办法表达,或者因为种种原因说不出口的时候,就通过躯体的反应来表现出来,叫做“躯体化”。
例如某人说不想去上班,周围的人会说“你怎么可以不想上班,你必须得去上班,你得上进,你得挣钱养家......”
那这人可能最后就只好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
生病了,不去上班,当然情有可原。
在孩子上学的事情上也是这样的。
通常家长一听到自己家孩子说我不上学,就开始头晕了,气粗了,心跳加快或变慢了,各种起化学反应!有的很不可思议,有的很焦虑,有的愤怒,有的无力,总之都会起大的一个情绪。
当一个孩子说妈妈我不想去上学,粗暴一点的家长会直接说“不行,你必须去”;多半家长都会跟他讲道理,“人家小孩子都去上学了”,“小孩子上学天经地义,怎么能不去上学?”“你这孩子不上学是不对的”,“三年级就不上学了,你一天怎么办?”“不好好学习,你以后要去扫大街啊!”
家长能接受孩子不上学吗?
所以这孩子说不出口,或者孩子心里知道,我说出来爸妈是不可能接受的。最后,我只能用我的躯体语言来告诉你,我发高烧,我生病,我上不了学了。
所以,家长一定要有心胸容许孩子各种表达,家庭是孩子最后的港湾。当我们能留给孩子情绪表达的空间,允许表达不舒服、有压力,疾病才不会升级为"躯体化"表达。
那作为一般情况,当我们听到了我们的孩子,比方自家姑娘说爸爸我今天就是不想上学,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去安抚?
孩子表示“厌学、不想上学”
这种情况怎么办?
不想上学、不想上班,是一种生活化的、真实、正常的心理,全国人民老少都可能出现这个情况,不用一听孩子说不想上学,就马上上升到“糟了,这孩子厌学了”,“他现在不爱学习,以后就没出息”的高度。
接受事实,面对事情面对事情
和症状共存
孩子的情绪有起伏、学习的积极性不稳定很正常,也许他晚上没睡好,一时有情绪;也许他学习压力大,想拿好分数,希望得到老师父母表扬,却不得其门而入;也许他不习惯新换的老师、同桌,或者在学校人际交往受挫......
作为父母接受事实,做个心理预期很重要——上学路漫漫,孩子会有很多种原因不想上学。从来没有出现过不想上学想法的孩子,才是少数人!
犯不着一听孩子说不想上学,脾气立马上来。
当家长平时就保持亲子交流,孩子有什么事情能跟父母畅所欲言,一时的压力情绪是很容易疏解流动的。
如果平时亲子关系就有问题,有事情不能交流,那这些事情就是一个信号,是时候停下来,不被事情牵着走,而是回看一下亲子关系怎么不温暖了。
父母是有能力去处理孩子不想上学的问题的,唯一的阻碍就是:父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get这个心理学小技巧,你就能摆脱情绪上脑,解决当下问题:
孩子说我不想去上学,
如果你的情绪起来,这样做:
深吸一口气,向后退一步,想象把情绪留在原地。
然后对你情绪所在的位置说:
“情绪你在的时候,我就解决不了问题。现在我看见你释放你,去解决问题。”
想象一阵飓风把这个情绪吹到空中,吹的很远,直到看不见。每次出现情绪问题,都可以多重复实行。
然后轻松地去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亲子沟通,重回亲密
——先听后说,跟孩子做自己人,一起面对
当问题出现之后,我们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想法,听听孩子怎么说。这相当于把孩子拉过来,和孩子共同去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不然家长“你怎么可以不去上学”一句话说出来,孩子的想法没了解,不去上学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更糟的是,孩子的心离你更远了!
所以如果孩子说不想上学,我们记得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哪怕只是重复孩子的想法“嗯,你这会不想去上学”,加上更进一步“你很烦/你不舒服/不开心(感受表达),我很想关心你,你能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事,你为什么不想去吗?”
这样和孩子一起去面对不想上学的问题,而不是让孩子单枪匹马面对他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自己家人,大人的情绪。
还有一个很有效果的小方法:
当孩子不想上学,朝着你抱怨时,你可以共情他的感受,分享你或周围人不愿意上学的经历和心情。
例如“我小时候和你一样,也不想上学,甚至程度比你还严重。我会在周日下午就开始焦虑下周一了......” 听完这些,孩子就会舒服很多,他的感受被看见被接住了,他也会感觉妈妈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想法没什么大不了的。
今年十月,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公布。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焦虑障碍占4.7%,重性抑郁障碍占2.0%《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
这些数字触目惊心,几乎可以说,每5个青少年里就有1个患有抑郁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真的不容小觑。
愿每一个家庭都不用等到孩子用身体症状表达不舒服,才正视孩子的感受,需要想方设法才能知道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愿每一个大人、孩子都可以敞开心扉,如实表达自己。
敞开心扉,如实表达,才是我们给孩子最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