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在网上发帖称,孩子最近交了新朋友,但是,这位新朋友不仅说脏话,还伸手要钱。这位妈妈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和这样的坏孩子一起玩,但是又不想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无奈之下,只得上网求助……
许多父母看来,比起学习,交友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然而,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年级,正值学业的起步阶段。越年幼的孩子,涉世未深,就越容易被不良风气带坏。如果孩子周围没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例如,和同学吵架带来的烦恼,不良交友带来的坏习惯,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此外,大部分父母知道粗暴干涉肯定无效,但是,又想让儿子离这些“坏孩子”远一点,所以常常会忍不住旁敲侧击:
孩子们听完这话,不免产生疑惑:
01 / 一起玩就是好朋友!
关于友谊的概念,一年级的孩子往往还处于萌芽的阶段,简单地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根据心理学家塞尔曼提出的儿童友谊发展阶段论,3-7岁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短暂的游戏伙伴关系。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朋友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性及其邻近性相联系。这个时期的友谊还很不稳定。
等到孩子再长大一点,进入4-9岁这个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简单来说,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开头案例中的一年级的儿子加入了小天才电话手表群,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再者,群里发抢积分红包的互动,新朋友要求带奥特曼卡来换取玩耍权利以及进一步索取金钱作为筹码等等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一种儿童之间实际的物质性利益交换。在他们眼里,有了这样的互惠互利的交换才能成为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否则,就不能在一起玩耍。
因此,当妈妈发现群里其他孩子的辱骂时,儿子的第一反应却是遮掩,说明儿子已经意识到辱骂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被妈妈发现会受到惩罚。此外,妈妈提到自己曾经干涉过一次儿子的交友,没有处理的很好,或许给儿子留下了些许心理阴影,开始害怕妈妈对自己交友的过度干涉。
综合考虑之下,一想到妈妈极有可能会再次插手,导致自己失去这些拥有共同爱好、可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为了保护这些朋友,儿子不惜选择掩饰和自我牺牲去维持这段友谊。
02 /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许多孩子说脏话、爱骂人往往跟父母与周围朋友的交往方式有关,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孩子,人际范围窄,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在模仿大人这件事上,每个孩子都是小天才。爸爸打电话时不经意骂出的脏话,妈妈打麻将时和阿姨们无意的调侃,要是偷偷被孩子听了去,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足额这爸爸妈妈的样子使用这些词语。
可见,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起到的示范作用不言而喻,潜移默化中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谈举止。
03 / 社交意识的培养,只早不晚
虽然没答应给钱的要求,但是那孩子还是喊儿子下楼一起玩,儿子就屁颠屁颠跑下楼了。说明同龄玩伴之间最在乎的还是“玩游戏”,能在一起快乐的玩耍最重要。但是,一味追求利益的索取,孩子自己也会感到身心疲惫,久而久之,可能就会自动放弃不合适的朋友。在没有建立起健康、良性的交往模式之前,孩子的社交行为可能会以自我牺牲或挫败退缩告终。
刚刚进入幼升小阶段的孩子,交朋友不仅仅是获得心理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推动器。所以,当孩子的交往模式初步显现时,正是发现问题、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建立友谊的大好时机。作为父母,应该抓紧关键时期,帮助孩子增加和同伴交往的机会,进一步发展高质量的同伴关系。
如今,社交能力已然成为了一项现代社会的重要技能。一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会交朋友,交好友是非常有必要的。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抓紧时期,打好基础。别等到高年级再去亡羊补牢,那时候需要父母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可是巨大的。随着年龄增长,朋友会越来越多,孩子形成的人际圈也越来越大。不同的人际圈能影响一个人的视野和格局,好的朋友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让孩子们在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